
大型銅雕香爐 鑄銅雕塑廠家
古代文人喜愛的生活用品,李白曾有詩云:“日照香爐生紫煙”,其實許多的文人雅士都對銅香爐情有獨鐘,常常將之置于廳堂或擺于書房案頭,讀書時點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F代家庭用銅雕香爐樣式新穎,在加入一些古典元素之后,更讓人加倍喜愛,不僅實用性大大增強,而且作為陳設用觀賞藝術品也非常適合。現代銅香爐本以仿古居多,雖然質地相同但是不同時代的能工巧匠們卻把他們做成了作成種種形式。圍繞香爐的自身意義在演變,大膽創(chuàng)新,造型新穎,比例協調大方,比起古代香爐,添加了一份活力,加濃了些色調,更加象征著國家的文化底蘊?,F代銅香爐用途亦有多種,有熏衣銅香爐﹑或陳設銅香爐﹑或敬神供佛銅香爐。高27厘米、爐口直徑26厘米,爐身有款識,上款為“光緒癸卯年季冬榖旦”,正款為“德溥南天”,下款為“沐恩弟子宣光德和號袁銘初敬涭,粵東省城天平街天成店造”,材質為黃銅、獸頭耳,爐身爐底連為直以來,香爐收藏的目標年代都集中在宋、元、明、清四朝,但宋元明清香爐各有不同。
香爐起源于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鐘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于此。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像,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