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不銹鋼避雷針雕塑

所屬分類: 景觀雕塑
廣場不銹鋼避雷針雕塑

廣場不銹鋼避雷針雕塑

避雷針是以前的叫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中,已經放棄了這一稱呼,而代之以'接閃桿'。接閃桿與接閃帶、接閃線、接閃網、用以接閃的金屬屋面、金屬構件等,統(tǒng)稱為接閃器;接閃器和引下線、接地裝置共同組成了建筑物或構筑物的外部防雷裝置,用以避免或減少閃電擊中建筑物(構筑物)上或其附近造成的物理損害和人身傷亡。

之所以將避雷針改名為接閃桿,是因為以前的名稱不科學,沒有反映出接閃桿的原理。避雷針剛剛出現在中國時,人們以為它可以避免房屋遭受雷擊,所以稱其為避雷針。但事實上,避雷針保護建筑物的方式并不是避免房屋遭受雷擊,而是引雷上身,然后通過其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地下,從而起到保護建筑物的作用。正因為這個原因,也有人建議將避雷針改名為引雷針,但總的來說,還是接閃桿這個名稱最為貼切。

現代避雷針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fā)明的。富蘭克林認為閃電是一種放電現象。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一個系著長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雷雨云中,在金屬線末端拴了一串銀鑰匙。當雷電發(fā)生時,富蘭克林手接近鑰匙,鑰匙上迸出一串電火花。手上還有麻木感。幸虧這次傳下來的閃電比較弱,富蘭克林沒有受傷。

廣場雕塑樹立在人來人往的廣場上,本地的市民和外地游客接觸的機會都是比較多的。它對于每個城市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能表達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面貌,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廣場雕塑具有以下四大功能: 紀念功能 從古至今,人們大多會采用雕塑的方式來記載當時發(fā)生的歷史事件,頌揚偉大的歷史事件、個人或人民,承載著一個民族當時所處時代的民族思想和價值觀念。它的紀念性功能能夠延續(xù)和保留特定的歷史文化和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