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融讓梨古代景觀銅雕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文辭,在他死后曾懸賞征募他的文章,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干、阮瑀、應玚、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并論,列為“建安七子”。說道“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于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據(jù)《后漢書》載,孔融有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書記共二十五篇。但這為數(shù)有限的遺文,后世又有所散佚,大多只是片斷流傳,其中詩歌僅存八首。
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伸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現(xiàn)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筆的犀利詼諧見長。
總體來看,他的散文講究辭藻的華美和字句的對稱,具有濃重的駢儷氣息,這是孔融有別于同時其他作家的地方。同時人們指出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奮筆直書,以氣運詞”(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這又體現(xiàn)了建安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共同風尚。 與散文相比較,孔融的詩歌顯得遜色。
城市銅雕體現(xiàn)了城市的文化和品味。城市銅雕記載了不同時代的歷史和文明,看不同代的銅雕就像讀不同年代的教科書。
銅雕如凝固的畫、立體的故事、濃縮的精神,記錄著歲月的風云變幻,記載著時代的喜怒哀樂。城市里的銅雕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故事,展示著一種文化,又是城市的一道風景,給城市增添了美的色彩。立于城市公共場所中的銅雕作品,它在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的城市中,起到緩解因建筑物集中而帶來的擁擠、呆板、單一的現(xiàn)象,有時也可在空曠的場地上起到增加平衡的作用,它不僅僅只是個銅雕,還承載著它應有的功能性以及一個地段的文化氣息,城市銅雕令人眼睛一亮,給人一種美感,充滿想象,充滿活力。城市銅雕被稱為城市的“讀城名片”。城市銅雕更是點綴我們“詩意棲居”之城靚麗風景線的神來之筆,一座座造型別致的銅雕落戶公園綠地,為城市增加了諸多文化底蘊許多獨特風韻。城市銅雕作為城市文明的象征,在提高市民的審美意識的同時,也向外來游客反映城市的公益屬性和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