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人物景觀銅雕

所屬分類: 銅雕
司馬光砸缸人物景觀銅雕

司馬光砸缸人物景觀銅雕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時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縣令,所以給他起名光; 六歲時,司馬池就教司馬光讀書,七歲時,不僅能背誦《左氏春秋》,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天圣九年(1031年) ,司馬光隨父親司馬池從東京出發(fā),一路經洛陽、潼關、寶雞,過秦嶺,前往四川廣元,出任利州轉運使,在棧道上遇著巨蟒,他沉著冷靜地手持利劍,扎進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滾下了深不可測的棧道下邊。
司馬光的博學來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學強識,另一方面他的父親也著意培養(yǎng)。他既誠實聰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親喜愛。同時,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談,司馬池總好把他帶在身邊。耳濡目染,使司馬光不論在知識方面,還是見識方面,都"凜然如成人"。好多當時的大臣、名士,都很賞識司馬光。 尚書張存主動提出將女兒許配給司馬光。擔任過副宰相的龐籍在司馬池死后,把司馬光當成自己兒子一樣培養(yǎng)、教育。司馬池輾轉河南、陜西、四川各地為官,始終把司馬光帶在身邊。所以,司馬光在十五歲以前就跟隨父親走過好多地方,在這些地方訪古探奇,賦詩題壁,領略風土人情,極大地豐富了司馬光的社會知識。
人物銅雕是以古今中外的各種人物為造型的銅雕藝術,指用各種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chuàng)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人物形象。借以反映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由于人物銅雕起源于工藝美術,因此大部分人物銅雕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實用性;注重人物面部刻畫,并對塑像加彩,塑繪結合,互相補充,使得作品具有和繪畫一樣的美感和欣賞價值;注重以形傳神,以凝練的人物銅雕語言,表現(xiàn)高度的意象美。人物銅雕是最能顯示一個文化氣息的大眾藝術品。
城市銅雕通過銅雕語言表達了城市的主題,使參觀者得到了更直觀的教育和感悟。城市文明包括都市生態(tài)文明,這是后現(xiàn)代建設性文化觀念。都市生態(tài)文明的生態(tài)觀會很大程度地潛在影響城市公共空間銅雕的創(chuàng)作和審美,引導銅雕家的創(chuàng)作思維和設計原則??v觀世界上美麗的都市,藝術皆已融入整個生活環(huán)境的設施中,令人賞心悅目。眾所周知,環(huán)境能改變人類原有的特性,不同的環(huán)境空間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都市中生活的人們渴望自然環(huán)境的洗滌,卻擺脫不了城市中的嘈雜喧囂及呆板的水泥、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