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銹鋼景區(qū)地球儀景觀雕塑
不銹鋼景區(qū)地球儀景觀雕塑
世界現(xiàn)存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于1492年發(fā)明制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紐倫堡博物館里。1480年,貝海姆(1459年~1507年)作為佛蘭芒貿(mào)易商人初次訪問葡萄牙時,自稱是紐倫堡天文學家米勒的學生,所以成為約翰二世的航海顧問。當時航海者用星盤來測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時間和緯度。用黃銅代替木制星盤,可能是由他創(chuàng)始的。他可能曾與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紐倫堡后,在畫家格洛肯東的協(xié)助下,開始繪制他設計的地球儀,1492年完成了一架直徑20英寸的地球儀。因為這架地球儀是根據(jù)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地圖制成的,所以世界地形既不準確又已過時,在這個地球儀上,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展的海洋,特別是非洲西海岸,錯誤之多實在驚人。不過有趣的是,在發(fā)現(xiàn)北美洲的前夕他繪制的地球儀,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關于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設想。早期地球儀的制作過程是這樣的:先印刷出狹長的三角形圖塊,然后將這些圖塊剪下來,粘貼在木球上。德國最有名的地球儀制作者,是紐倫堡學者瓊漢恩斯·肖納。他在16世紀早期制作的兩個地球儀保存至今。
不銹鋼城市雕塑是比較常見的城市雕塑,不銹鋼城市雕塑具有耐空氣、蒸汽、水等弱腐蝕介質和酸、堿、鹽等化學浸蝕性介質腐蝕的特性,因為不銹鋼雕塑有諸多的優(yōu)越性,所以很多的城市雕塑以不銹鋼材質為材料。不銹鋼城市雕塑一般為焊接、較牢固,即雕塑本身的骨架與基座上預埋鐵焊接,預埋鐵下邊焊接鋼筋,根據(jù)雕塑的尺寸來確定鋼筋的長度以及預埋鐵的大小。為了美觀,通常情況下,安裝雕塑完畢后,基座會粘貼大理石或者花崗巖板材。城市不銹鋼雕塑的繁榮在我國當代雕塑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占有主體性的地位。當代的雕塑文化藝術形態(tài)越來越多樣化,但城市不銹鋼雕塑藝術仍然是所有雕塑文化中能充分體現(xiàn)觀眾內心情感的藝術方式,特別是中小城市比較多的一種藝術欣賞方式。一直以來不銹鋼城市雕塑設計的習慣是,環(huán)境的設計和布置完全交給景觀設計師,而雕塑家往往是在景觀設計通過后才開始著手創(chuàng)造,不可否認,環(huán)境設計師們具備一些控制整體環(huán)境的能力,但常常由于對雕塑作品的構思,藝術處理等缺乏較深入的理解,不容易從雕塑藝術作品自身的角度去考慮環(huán)境因素,而雕塑家也因知識覆蓋偏窄而無法駕馭環(huán)境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