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之概念

訪問人次:654

研究城市雕塑,我們首先碰到的問題是:什么是雕塑?什么是城市雕塑?遠方雕塑在研究探討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關于雕塑的學術研究非常落后,對于雕塑和城市雕塑概念人們理解得含糊,多有差異。我們便不得不把關于城市雕塑的概念作為本報告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

城市雕塑的一般界定是:城市雕塑是指設置在城市公共環(huán)境中,如:城市道路、廣場、公共綠地、公共建筑等地的室外雕塑。城市雕塑是現代城市環(huán)境、城市景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與城市的宏觀、微觀環(huán)境相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藝術,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表征,城市雕塑是城市之魂,凝聚著一個城市的歷史與文化,體現著整個城市的精神面貌與綜合實力,并以其鮮明的文化特質,藝術地為城市樹立起與眾不同的形象,直接構成美好的生活空間和良好的投資與旅游環(huán)境。

城市雕塑通常被簡稱為“城雕”,指的是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的三維造型藝術品。這個概念界定很重要。城市雕塑首先是一種雕塑,區(qū)別于繪畫等平面二維藝術;其次,這種雕塑是位于公共空間的室外雕塑,區(qū)別于室內或架上雕塑。“雕”指的是用某種工具削減物品。“塑”是指采用增加、填充或捏合等手段,使某種物品達到某個形狀。因此,從概念本身來看,雕塑包括了雕刻、塑造兩項內容。常有人把雕塑狹隘地理解于刻碑琢石的雕刻含義,或片面地歸結為糊泥鑄鐵的塑造含義。更多的人,包括某些雕塑專家,分不清“雕像”和“塑像”的概念區(qū)別,導致混用。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城市雕塑之所以是城市雕塑,是因為這種雕塑是與城市的宏觀環(huán)境和微觀環(huán)境相統(tǒng)一的。城市雕塑不同于其他雕塑的根本點就在于它是一種環(huán)境藝術。講究的是雕塑主體與環(huán)境背景的有機融合,而不是分割單立。因此,城市雕塑概念必須確立其環(huán)境藝術的內涵。沒有環(huán)境或不講究環(huán)境整體的審美效應,城市雕塑是不存在的。現在仍有許多人和雕塑公司不理解城市雕塑對于環(huán)境的意義及其互相呼應、整體一致的關系,在決策和創(chuàng)作上往往陷入誤區(qū)。概念的誤區(qū)導致行為的誤區(qū),這是造成城市雕塑藝術質量低劣的主要原因之一。
1.城市雕塑屬于公共藝術范疇

公共領域(Public Sphene)是近年來英語國家常用的標志。根據德語lffentlichkeit(開放、公開)一詞譯為英文。這種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有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稱為公共空間,而公共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相應的環(huán)境設計。

一個城市的公共藝術在都市的文化景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公共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文化環(huán)境的互動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公共藝術的展現形態(tài)是千變萬化的,它可以是一幅記錄事件始末的壁畫;可以是一座紀念豐碑式的雕塑,但它必需受制于特定的人文環(huán)境和空間特質,才能展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協助確立都市整體構架的功能。公共藝術作為視覺經驗的對象,能強化場所特質,它所傳達的社會文化意義或透露的訊息,能引發(fā)環(huán)境使用者的共鳴與聯想,使藝術品、公眾與環(huán)境三者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激發(fā)環(huán)境的生氣和活力。
⑴公共藝術的內涵

公共藝術“發(fā)生”的場所,是一個開放型的、公開的、由公眾參與和認同的公共空間。公共藝術研究首先是對公共空間的研究,公共藝術的設計首先是對公共空間的設計。公共藝術具有開放性特質。

公共藝術的開放性包孕育著兩個層次的含義。其一是指公共藝術置于其間的場所。這些公共性的場所往往是人流不息、車輛往來、視域開闊的開放型空間。因此置于其中的公共藝術品必須具備形體和視覺上的開放性,多角度視域的觀賞方式以及公眾的介入等特征。其二是指對觀賞者的接納程度上的開放性。它必須面對、接納多層次對象的需求。公共藝術不僅是為公共場所而作,且具有某些社會功能的性質。開放性的場所空間分自然的開放空間和人為的開放空間。在一般的都市中,人為的開放空間居多,如廣場、公園、人行道、街面、車站等等。尤其是廣場和公園,是一個都市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開放性場所,它提供了都市人室外活動及公共社交的空間、休憩與交流的區(qū)域。開放性空間具有著舒解都市高密度居住環(huán)境造成的壓抑感的功能,以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空間需求。開放性空間的設計可從兩個層面來思考,以求建立一個平穩(wěn)和諧的高品質的環(huán)境空間。第一個層面是維護健康的環(huán)境品質,健康的環(huán)境品質必備的條件是需要“起碼的空間”。第二個層面是創(chuàng)造有歸屬感的開放空間,使人人能活動歡愉,體會到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感、季節(jié)感、自然感及生命感。
①公共藝術與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是現代都市結構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現象學的理論觀點中,都市空間被看成是許多具有意義的領域圈的集結,每一個領域圈是一個因血緣、地緣、商業(yè)、政治、社會、文化等關系組成的具有生命力的生活圈,它是公共群聚的區(qū)域。公共空間都有其內在的、精神上與視覺上的性格指向。公共藝術則是要在這種公共的區(qū)域中形成體現這種性格指向的視覺焦點,或是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約定因素的精神性產品。雖然公共藝術品是經由藝術家之手完成,但它首先必須得到此一公共區(qū)域的精神認同。人地域的認知、社會文化的表達、實質空間中的造型結構、材質與環(huán)境的互動、人文活動及心理情感因素,均應視為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在動力和涵義。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公共場合中文化藝術的傳播媒介,體現著公共領域的精神屬性,從而具有重要的意義。

公共空間具有特定的語言要求,歸納之,即形式上的開放性、表現上的通俗性、設計上的綜合性。
A形式上的開放性

公共藝術的形式上的開放性,受著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制約。首先作品必須與時代同步,無論在整體設計或作品造型方面都應具有現代人認同的時代特征和時代精神。其二,在空間上,強調作品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公共藝術作品與單純的架上作品不同,應有一種空間上的開放的形態(tài)與環(huán)境相融、相合,滿足多視角、多層面的觀視要求。其三,在作品與人的關系上,環(huán)境意識與公共性是確認作品的重要因素。從環(huán)境的認識角度和作品審美的公共性角度,都要求作品的形式必須是面向大眾,充分開放的。
B表現上的通俗性

藝術創(chuàng)作包含對于傳統(tǒng)的繼承,也包含著個人的創(chuàng)意。一代代議程創(chuàng)作中被人們認同與接受的形式,以及在長期傳播過程中被轉化為公眾審美意趣的東西,形成了藝術作品的公共性。公共空間中人流不息,面對不同社會層次、不同教育背景,甚至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國度的人群,公共藝術作品的表現語言應當強調滿足公共性要求的通俗化傾向。這里所指的通俗化,不是指一般的大眾喜聞樂見的“老生常談”的作品,更不是藝術上的“世俗化”,而是指把大眾的審美心態(tài)作為一個基本的學術課題來對待,強調審美的公共性,強調作品與環(huán)境、與公眾的和諧親近的學術傾向。在這里,藝術家的創(chuàng)意和公共性的課題歷來是把握和認識公共藝術品的表現尺度的一個關鍵。
C設計上的綜合性

設計上的綜合性指的是公共藝術品在設計上要綜合考慮功能性、人文題材、環(huán)境觀、公共性、環(huán)保觀念、材料等等要素。相對藝術家的美術展覽作品來說,公共藝術作品受牽制的方面愈多,其綜合性的特點也愈強。這種綜合性特點決定了公共藝術品不僅受到藝術審美方面的制約,同時還涉及到材料科學、視覺心理學、建筑學、環(huán)境色彩學、光學、民俗學、宗教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綜合學科??傊?,公共藝術的創(chuàng)作往往是藝術家在一個特定環(huán)境中的創(chuàng)作,即在一個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空間基礎上進行的二次創(chuàng)造,藝術家個人的風格應當展現在對于給定空間的綜合性認識基礎之上,個人的一貫創(chuàng)意只有滿足于公共空間的綜合性要求才有意義。公共藝術與市民的生活、城市的歷史形成和發(fā)展、區(qū)域的市政性質、環(huán)境的視覺結構都有著根本的聯系。它實質上是都市精神生活的焦點,是市民性格的視覺顯現,是一個城市、一個區(qū)域的時代精神的活化石和文化發(fā)展的里程碑。
②公共藝術與公眾

環(huán)境藝術是一種可以感知和認知的形式,它不僅可以使生活于環(huán)境中的人去感受其品質的優(yōu)劣,領悟其創(chuàng)造者的意圖,同時也可以使生活于其中的人與人產生精神交流,將其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公共藝術與公眾之間的對話,藝術作品與人的互動關系是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魂。無論是尺度問題還是形象問題,都應圍繞著這一精神而展開。在自然風景區(qū)應設置健康、開放的雕塑作品,以陶冶游人的性情;購物中心區(qū)應設置現代感強、有前瞻性、高品質的藝術作品,予購買者的內心世界充滿平和;市政大樓前應設置表征都市氣質與形象的作品,以突顯這一都市的精神風貌;在街道小區(qū)種的藝術品設置,應著重考慮作品的尺度,不要造成路人的不安,使作品與小區(qū)特定環(huán)境相協調等等??傊菜囆g不是完全獨立的作品,否認與公眾保持一定距離的觀賞方式,而要求公眾對作品的可及性、參與性,甚至觸摸和攀援其上,它應是一種生活藝術。
⑵公共藝術的類型

公共藝術涉及的范圍很廣,對其分類的角度也多有不同。從藝術形式上,它包括雕塑、繪畫、攝影、廣告影像、表演、音樂直至園藝等形式;從藝術功能上,可分為點綴性、紀念性、休閑性、實用性、游樂性直至慶典活動等公共藝術;從展示的形式上,可分為由平面到立體、由壁面到空間、由室內到室外直至地景等藝術形式;從材料所涉及的范圍來看就更是廣而又廣了。在這里,我們僅選擇人文角度來對公共藝術進行歸納,分為下面四種基本類型:
①具實用性的公共藝術:公共設施

公共設施的創(chuàng)意與視覺意象,直接影響著整體空間的規(guī)劃品質。這些設施雖然體量多半不大,卻與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與都市的景觀密不可分,并忠實地反映論一個都市的經濟以及文化水準。公共設施又包括:便利性設施,如路燈、坐椅、煙灰缸、垃圾桶、郵筒、電話亭、販賣亭、報亭、候車亭、公共廁所等;標志性設施,如:指示牌、路標、公交站牌、時鐘、廣告、招牌、展示櫥窗等;安全性設施、如路柵、護柱、照明、人行道、安全島、天橋、地下道等。
②裝點性的公共藝術

裝點性的公共藝術是配合既成的環(huán)境而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它是公共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作品自身的價值雖為主要因素,但卻脫離不了環(huán)境對它的制約和要求。裝點性的公共藝術在都市的構架中,扮演著樹立都市形象、提升文化層面的角色。裝點性公共藝術的創(chuàng)作,應反映、詮釋或強化環(huán)境的特性,建立一貫生動活潑的區(qū)域,而不是純粹的裝飾和幾個孤零零的藝術品的存在。藝術家在都市環(huán)境中的創(chuàng)作,應結合給定的場地來發(fā)展適當的主題,其選題主要有:
A發(fā)人省思、引起共鳴的開放性主題

任何有生命力的公共藝術作品,都有其一定的場所意義和不變的空間因素。無論是廣場、街道或是公園的環(huán)境,都是被劃分成不同的空間而存在的,每一個空間都具有屬于自己的本質、體量、尺度、表現特質。這些特質制約和影響著置于其間的公共藝術作品。因此在創(chuàng)作中,作品與環(huán)境的關系、作品占有的尺度以及所表現的空間意象,都是創(chuàng)作構想的基本要點。
藝術家將觀賞者(即駕、乘車行經該處者)的知覺作用納入作品的構思之中,人們只需在正常行駛的狀態(tài)下,即可主動地參與到作品之中,據此,藝術家將作品與公眾放在了一貫開放的、公平的對話之中。
B表現人文創(chuàng)意、高科技、高工藝的構件展示

公共藝術與它所存在的時代,一向有著不可分離的互動關系。不論是時代影響藝術風格還是藝術的前衛(wèi)精神帶動時代的風潮,都可以說藝術反映了時代,時代產生了藝術。一個時代不單純是時間的分段,其中涵蓋著人文精神、社會形態(tài)、科學技術、地理環(huán)境、自然生態(tài)等諸方面的因素,這里僅是從一個側面來分析公共藝術與時代脈搏的共震關系。
C結合藝術創(chuàng)作的景觀展示園地

如北京王府井大街改造,在亮麗的、現代的街區(qū)設置了幾組反映老北京生活的青銅具像雕塑,使王府井既具與北京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現代商業(yè)氛圍相匹配,又保持北京文化古城的歷史文脈,在繁華的、商業(yè)的環(huán)境中,憑添了濃郁的老北京的風韻,使游人在購物的同時,也可體驗老北京風情,受到了游人們的普遍好評和喜愛。
③依附人文背景而存在的公共藝術

根據當地的人文背景、生活習俗和歷史特性等來塑造公共藝術作品,以反射、和諧的方式對應環(huán)境,與環(huán)境相輔相成,是這類公共藝術的特點。在依附人文背景而存在的公共藝術中,景觀紀念性創(chuàng)作是這類作品的主要部分。展示人文背景的紀念性公共藝術作品,大多是由藝術家操作涉及的,但是今天,藝術與功能的結合,藝術家與設計師、建筑師的公共協作是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個新趨勢。我國上海市具地標性與建筑功能結合于一體,使作品的公共性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
④依附自然景觀而存在的公共藝術

在已進入21世紀的今天,全世界已普遍地關懷著自然的一切,由生態(tài)危機引起的的種種現象漸漸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藝術創(chuàng)作一方面反映著社會的現實,一方面也時常向社會提出質疑,并積極地尋找著答案。近十年來涌現出一批藝術家,他們的作品陳述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他們利用自然的條件或自然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這些創(chuàng)作往往被人們冠以“大地藝術”(Earth Art)/“地景藝術”(Land Art)、“環(huán)境藝術”(Environmental Art)。他們集中公眾的意識于藝術之中,追求與自然共同合作的新理念,同時用自己的作品去引導人們認識人類與自然與地球的關系問題。
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來進行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應突出作品與環(huán)境的依存、融合關系。通過實地的觀測和考察,以自然元素的聯想、材質的默契、造型的呼應、比例尺度與節(jié)奏的把握為基點,使作品渾然于自然的氛圍之中。這種創(chuàng)作不只是期待著視覺官能的感受,還包括了彼此共存的環(huán)境概念及世界觀的表露。藝術家借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重新引導人們去認識環(huán)境,體驗大自然的美。
2.城市雕塑是空間藝術
⑴城市空間的構成

空間和實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如果設想一個美麗的廣場周圍的建筑都沉入地下而失去了支持它的廣場空間,那么建筑和廣場都失去了意義。現代城市中有這么多的建筑實體,但往往缺少空間感或失去了空間,也就是說,只有實體但沒有處理好實體與空間的關系,也不能構成良好的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雖然千變萬化,但基本上是用以下兩種方式構成的:
A實體圍合,形成空間
B實體占領,形成空間
⑵城市空間的分類
①道路

城市的火車站、碼頭、機場、公路出入口。這是給外來者第一印象的場所,是能最初展示本地區(qū)特色和文化檔次的地方;城市中的交通樞紐,人流和車流的頻繁能擴大雕塑作品的影響。但由于人們不能較長時間的停留,車流轉瞬即逝,并不是布置城市雕塑作品最理想的地方。但也可以安放一些簡潔明快、輪廓清晰的作品,作品雖要求深入推敲琢磨,但不宜于細部變化過分豐富,構思不宜過于曲折含蓄。形態(tài)強烈鮮明,一眼就能留下深刻影響的作品較為適宜。
②邊沿

城市中的橋梁、河岸、水邊,這些地方較容易構成雕塑作品優(yōu)美、富有詩意的環(huán)境
③區(qū)域

城市中的旅游景點、名勝、公園、休憩地,這是人們大量集中,并有時間,仔細深入觀賞領會藝術作品之處;城市中的居住小區(qū)、街道綠地,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休閑的所在,氣氛親切溫馨,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④標志

城市中重大建筑物,如:政府、議會大廈、購物中心、劇場、文化宮、體育場、博物館、展覽中心、烈士陵園等,這里人流集中,也是雕塑藝術能發(fā)揮巨大感染力的地方;城市廣場,特別是中心廣場,可以稱為城市的客廳,是能充分概括顯示本城市面貌的場所。
⑶城市空間的本質
①人民性

城市的形成是人口聚集的結果,城市化的發(fā)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們生活的各種需求,為人們提供生存的保障,體現以人為本的特質。因此,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空間的本質就是服務于人,最好地體現人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
②形體環(huán)境

城市空間是通過建筑、廣場、園林、道路等物質化的手段營造的有形的外在空間,構成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的功能的合理性與審美效能直接生成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品質。
⑷城市空間的設計手法
① 尺度

所謂城市空間尺度,通常包含人與實體、空間的尺度關系(如建筑高度與人和建筑的距離的比例);實體與實體的尺度關系(如建筑與山巒的比例);空間與實體的尺度關系(如廣場大小與周圍建筑高度的比例)等等。尺度問題處處存在,甚至一個小小的花臺邊緣大小,給人的感覺舒適與否也是重要的。城市空間的尺度首先是它的功能所需要的兩維或三維的數量。
尺度影響人的感覺。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說明距離對人的感情、行為的影響。感覺與距離有直接關系。根據人的生理、心理反映,如果兩個人處于約1—2m的距離,可以產生親切的感覺,我們總不會愿意與親密的朋友相距五六米聊天。兩人相距約12米就能看清對方的面部表情;相距25米,能認清對方是誰;相距約130米仍能辨認對方身體的姿態(tài);相距約1200m,仍能看得見對方。所以距離愈短親切感愈加強,距離愈長愈疏遠,以致相互在視野中消失。日本蘆原義信曾提出在外部空間設計中采用20—25m的模數。他認為:“關于外部空間,實際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cm,或是有重復的節(jié)奏感,或是材質有變化,或是地面高差有變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間里也可以打破其單調,有時會一下子生動起來。…….在一邊就有200—300m那樣的市中心大廈上,若單調的墻面上做出突出物,用各種方法為外部空間帶來節(jié)奏感?!蔽覀儗θ舾沙鞘锌臻g的親身體驗也說明20m左右是一個令人感到舒適親切的尺度。當然10m或更小于10m會感到更加親切。但如果再增大距離就有被疏遠排斥的感覺。
②形狀

城市空間總要呈現為一定的形狀,有的是規(guī)則的幾何形狀,有的則是不規(guī)則的。規(guī)則的形狀多為經過有意識地理性的設計而建造,不規(guī)則的空間多數是自發(fā)建造而成,也有些是經過規(guī)劃設計而建的。所以在圖板上畫出來的多是規(guī)則的,也許這是歸于丁字尺、三角板的功績,而由自發(fā)演變出來的許多空間或建筑實體常常不十分規(guī)整。規(guī)則的形狀,例如直線型的街道,長方形的廣場、方格的街坊等,有利于現代城市工程管線的鋪設以及施工建造。它使人明確的感到一種理性的秩序。例如北京紫禁城、華盛頓中軸線等等。規(guī)則的空間及系列,經采用各種手段設計塑造,空間效果通常都很好。不規(guī)則的城市空間,如果只是輕微程度的,并不為人們感覺其不規(guī)則。使人能明顯感覺其不規(guī)則造型的空間,正像一切不規(guī)則的構圖那樣,能使人感到刺激、興奮、動蕩。由于其特性不是立刻能被人所認識,因而能產生迷離、令人期待和耐人尋味。因此這類空間有時很具有魅力。例如鎮(zhèn)江西津渡古街、意大利錫亞那廣場等都是不規(guī)則空間的佳例。
③質感

城市空間的質感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是空間的界面和底面如建筑立面、矮墻、樹叢和鋪地等表面的質感;一是指整個空間系列的質感。一幢建筑表面的紋理、質感處理是設計的重要手段,對城市空間系列來說也是這樣。
由于現代城市交通的發(fā)展,交通速度加快,城市某些空間的質感處理應考慮這一新的因素。例如當車輛在交通干道上行駛時,駕駛員和車上乘客都是在快速的移動過程中觀看城市或識別地點,而在快速移動中人們對細微的變化是不易察覺的。因此要求這類城市有尺度上較大的起伏變化,就像建筑上用質地紋理較粗處理方法,以適應這一視覺特點。但當人們在城市步行空間中行走時,速度較慢,有時還可駐足停留,觀察周圍景物,因此,這類步行空間內由地面鋪裝、建筑墻面、商店櫥窗、標志、綠化種植及建筑小品等所組成的空間質感,則要求處理細致,并適人的尺度,以適應步行者的視覺特點。
④色彩

色彩是用來表現城市空間的性格、環(huán)境氣氛,創(chuàng)造良好的空間效果的重要手段。色彩處理,也可作為增強空間的識別性的手段。例如在居住小區(qū)中用不同色彩的住宅群處理,來增強識別性,避免單調感覺。色彩處理也是使空間獲得和諧、統(tǒng)一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一個空間里,如果建筑色彩采用相同基調或地面鋪裝色彩也采用同一基調,都有助于空間的諧調、統(tǒng)一。
⑤底面

城市空間的底面主要是指地面。人們在底面上停留、流動或進行各種活動。在這樣沒有屋頂的“露天房間”中,人們在這里停留流動。人在正常的視平線下,視圓錐的水平視野比垂直視野大得多。而垂直視野中向下視野比向上視野要大,向下約為45度,向上約為30度。除了仰視雕塑作品細部時以外,人們總是把雕塑與地面聯系在一起來感覺。因此,處理好地面是至關重要的。
底面不僅為人們提供活動的場所,而且對空間的構成有很多作用,它可以有助于限定空間、標志空間、增強識別性,也可以通過底面處理改變尺度感,或通過一塊底面的處理來使室外空間與實體相互滲透。地面的升降,臺階和斜坡的使用,不僅用于劃分空間,而且也是創(chuàng)造空間的重要手段。地面處理的硬質材料,如石材、混凝土、陶瓷等,可有多種色澤、質感、拼裝方法的選擇。適當地采用軟質地面,如草坪,花壇,水面,更可增添風采。地面圖案與樹木、水池、燈柱、座椅等設施相結合使之條理化,有序化。當前國內城市雕塑作品相關的地面處理普遍失之單調呆板,缺乏構思,往往一鋪水泥方磚了事。不僅雕塑作品孤單屹立,環(huán)境枯燥乏味,散漫無序,也使夏季輻射強烈,炎熱難當,冬季朔風勁吹,酷寒刺骨,人們不愿逗留。這種情況是殛待改進的。
⑥室外設施

城市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公共設施,如路燈、座椅、站牌、垃圾箱等等,都是城市空間設計中必須涉及的內容。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應具有審美功能,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圍,甚至成為某一區(qū)域或地域的標識。如天安門廣場使用的玉蘭燈,既有一般路燈的功能外,同時,其含苞初放的形狀象征著新中國剛剛誕生時期的歷史風貌,是天安門廣場的獨特景觀,具有特殊意義的文物價值。
⑦標志

城市標志可以是具有物質功能作用的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是完全為表達城市形象而塑造的實體如雕塑、拱門、紀念柱…….。北京天安門、美國紐約和平女神雕像、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都是城市的標志。建立城市標志是人們的心理需要,它凝聚人們對城市的感情,反映著城市的歷史、時代的成就或是特有的卓越地理環(huán)境…….,它能激起人們對城市的向往或勾起回憶。
城市標志經常選擇在城市入口處,或是市中心地區(qū),或是城市環(huán)境最優(yōu)美的場所。對高聳的城市標志的布局,尤其要充分注意它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并預計可能產生的視覺效果。如果一個造型優(yōu)美的高的標志物,被一群與其高低相近的建筑物包圍,則會使它形象受損,表現不出作為標志的形象,就好像在舞臺上配角經常擋住主角那樣令人遺憾。因此需要確定幾個能保證完美地欣賞到它的視點,還應對其視域加以保護。標志物還應具有唯一性。這并非指在城市中只能出現一個標志物,而是指同一標志物不宜重復出現,這會沖淡人們對標志的形象性的感覺。
⑧輪廓線

城市輪廓線是作為“邊沿”的空間形態(tài)展現出來的。一般呈現為全景,因為它是由城市許多實體,包括人工和自然的實體構成的。要進行有控制的建設,創(chuàng)造或保持良好的輪廓線,往往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或代價。
現代城市的輪廓線許多不能令人滿意。如:在有些著名的城市里,新的建筑群常常破壞原來生動、優(yōu)美的輪廓線。例如在北京景山山頂,可以欣賞到整個紫禁城極為壯觀的輪廓線,但它在某些部分則受到周圍新建筑的破壞?,F代城市中高層建筑日益增多,它們是構成城市輪廓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通過高層建筑群在城市中的布局來創(chuàng)造新的城市輪廓線,同時高層建筑本身的造型對城市輪廓線也很重要。 
⑨空間程序

有些城市雕塑作品的環(huán)境并非是單一空間構成的,而是由一個以上的空間組成。這就提出了空間的層次和序列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空間都是整體序列交響樂中的一個樂章。只有在完整的總體構思基礎上,才能很好的設計每個個別空間,使整體脈絡更清晰,主題更突出,編排成一出連貫完整的戲劇,將無序的元素組織成能夠引發(fā)情感的層次,條理化的環(huán)境空間。這在許多有雕塑布置,尤其是以雕塑為主體的藝術綜合體中體現得更為鮮明。

城市中常用軸線來建立空間的秩序,并以此組織空間程序。除了以軸線來串連、組織空間序列外,還可以用非軸線不規(guī)則的組合手法。我國古代園林就運用這種手法淋漓盡致的,在咫尺之間創(chuàng)造出眾多的奇妙景觀,或利用自然地形,或運用假山堆石、花墻綠籬來分隔圍合,串連過渡和滲透不同的空間,產生了戲劇性的情緒和節(jié)奏變化。不論整個城市或城市布局范圍的設計,都需要有良好的空間程序,在功能上應滿足活動流程的要求,在空間效果上要能創(chuàng)造出所構想的環(huán)境氣氛。
⑸城市雕塑的材質

由于城市雕塑被置于室外空間,要求能經受千百年的風吹雨淋、嚴寒酷暑,以保持久遠的藝術魅力。這就必須使用永久性的材質。最早使用于室外雕塑的材質是石材。銅的發(fā)現和掌握冶煉技術之后,除大量用于制造兵器和食器、樂器、建筑構件等外,也用于鑄造雕塑作品。
可以說,石材和銅是幾千年來,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最主要的兩種材質。例如:古埃及的巨型法老像、我國西漢霍去病墓的石雕、云崗石窟大佛等都是石雕作品。金屬中最早被人類掌握和使用的是銅。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500年被稱為銅器時代。青銅是純銅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錫和鉛,有良好的流動性、硬度和韌性,氧化膜又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因此,有極好的耐久性。沉入海底,距今約2500年之久的古希臘青銅鑄像經表面清理后仍完好如初。青銅有細膩的質感,能翻鑄出任何微小的起伏變化,具有古樸深沉的色澤以及表面氧化后的歷史滄桑感。所以,雖然鑄造工藝較為復雜,仍備受幾千年來雕塑家的喜愛。一百多年前落成的紐約{自由}女神像]就是采用2.5毫米厚的純銅板煅制而成.

城市標識雕塑 景觀不銹鋼雕塑設計 城市特色文化雕塑 (1)抽象鏡面拉絲定制雕塑城市廣場園林景觀擺件不銹鋼制作過程 (4)大型不銹鋼雕塑戶外校園城市創(chuàng)意抽象景觀擺件廣場金屬廊架雕塑 (2)